|
从水晶宫到“新丝路”,82岁的社会学家解读新的“全球化”时间:2020-09-16 当我们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谈论的应当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视频简介】 在英国,82岁的马丁·阿尔布劳从未停止对全球议题的学术研究,并希望能为他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解说】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冬日多雨,但只要一缕阳光就能唤起伦敦所有的灿烂。在这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约890万居民,他们说着超过300种语言,共享这座包容的现代都市。 82岁的马丁·阿尔布劳是一名社会学家。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全球化等国际议题的研究。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我致力于解决与人类社会,全球社会,全球化的未来有关的问题,我想为世界变得更美好,作出贡献。 【解说】 在国际学术界,阿尔布劳被称为全球化概念的首创者。上世纪90年代,他以《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一书,奠定了他在全球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他曾任英国社会学会主席,是社会学权威刊物《国际社会学》的创刊人和前主编。退休后,他从未停止对全球议题的学术研究。 【同期】电视新闻: 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紧随而至的是经济衰退,房价开始下跌,泡沫效应愈发明显。 【解说】 “全球化”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阿尔布劳一直希望能为他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我认为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相比,我们的世界处于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因为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给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特别是它增加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解说】 2015年4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推介会在伦敦举行,阿尔布劳受邀在推介会上致辞。这本书,让阿尔布劳第一次接触到“一带一路”倡议。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所以我应该是在倡议提出一年之后开始真正关注这个议题,当时我想这是个有趣的概念。后来我读了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文稿,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解说】 发布会后,阿尔布劳开始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他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基础,对比研究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声音来自各个方面,但它们都是恐惧的产物。它们源于一种认识,那就是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改变,西方已经失去统治地位。 反对声在西方的紧张情绪中出现,但是这种局面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一带一路”造成的。我经常说“一带一路”与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不同,它只是借助了全球化。 【解说】 研究过程中,每当有来自中国的学者到访,阿尔布劳都会带他们到位于伦敦南部的水晶宫公园参观。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这里是全球化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地点之一。1851年,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举行。 水晶宫的精神就是全球化的精神,这就像我们之前有丝绸之路,我们现在有了“一带一路”。丝路精神也体现在“一带一路”中,这就是一种全球化历史的延续。 【解说】 2016年,阿尔布劳的研究项目开启。那年,他79岁。他开始学习中文,并阅读大量书籍。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是他(费孝通)提出,中国农民不仅从种植中获益,还能从为集体的贡献中获益。 【解说】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阿尔布劳与各界学者交流,汲取灵感、碰撞观点,将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了一本25万字的社会学书籍——《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 2018年4月15日,在伦敦书展上,阿尔布劳的新书,正式签约出版。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对我而言这是个特殊的时刻。 【解说】 这本书一共14章,阿尔布劳在前四章详细阐述了他对“一带一路”的解读。阿尔布劳在书中写道,“一带一路”既是行动纲领,更是有历史意义的信条。“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向世界展示一条非常实际的前进道路,为实现更大发展创造了最大的可能性。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全世界的繁荣、福祉联系起来。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我深信,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推进项目和目标,而这正是“一带一路”所做的。而更高一个层面需要探讨的是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是在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时的重要遵循。 【解说】 新书出版后,82岁的阿尔布劳继续着他的社会学研究。每当有人问起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他常这样回答: 【同期】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 当我们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谈论的应当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