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中国故事 | 2020,他们的生活因中国而改变时间:2020-12-31 2020年,一个因疫情肆虐而灰暗的年份 但生活还在继续 在安哥拉、在柬埔寨、在巴基斯坦…… 一些人的生活因为中国人的到来而悄然改变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相助 永远是任何艰难时刻 温暖的光亮 图为2020年8月5日,当地居民在安哥拉卡宾达新建的供水项目取水点取水。(新华社发 梁丽萍摄) 8月5日一大早 在安哥拉卡宾达省西芬布村新建的自来水取水点旁 村民亚妮达头顶大水桶早早在排队等候 9时一到 透亮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等待取水的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 一些孩子甚至脱了上衣 把头伸向取水台 痛痛快快冲起水来 这是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安哥拉国际公司承建的供水系统工程 今年3月,正当卡宾达供水系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时 新冠疫情在非洲大陆开始蔓延 这些中国建设者克服疫情,加班加点 卡宾达省负责基建事务的副省长马里奇说 该项目是卡宾达省“建设速度最快的工程” “中国企业值得信赖” 到12月底,卡宾达省60万居民就能用上自来水 他们世世代代从远处取水的命运得以改变 图为2020年4月13日,农户祝金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县斯瓦安普乡的蘑菇棚内劳作。(新华社发) 在柬埔寨 农民祝金提起最近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家从4月份开始种蘑菇,4个月一共收获1200多公斤蘑菇” 这个原本贫困的乡村 因为中国减贫专家组的到来 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于有土地的农户 中国专家为他们规划实施了40户养牛、28户种高温蘑菇的示范项目 对于没有空地的200户村民 专家组帮助他们发展盆栽蔬菜的庭院经济 对于没有就业门路的老人、妇女和残疾人 专家组帮助建立了两个洗洁精加工厂 每个加工厂年产洗洁精5万瓶、年产值1.5万美元 …… 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农村经济发展司副司长衡真田说 中国援柬减贫示范项目给当地带来了显著变化 不仅当地硬件环境得到了改善 当地老百姓想法也发生了转变 “这是更宝贵的收获” 图为2020年9月11日,在老挝中铁二局中老铁路万象铺轨基地,老挝学员在参观后合影。(新华社发 凯乔摄) 宋朋来自与中国接壤的老挝北部山区琅南塔省 今年这个23岁的姑娘心里种下一个梦想: 成为老挝第一条现代化铁路中老铁路的第一名女火车司机 作为中老铁路运营期首批老挝籍学员之一 目前她已经完成了在孔子学院的中文强化学习 现在正在用中文学习铁路专业理论 “我一直对铁路感到好奇。铁路行业以男性居多,但我认为在这个时代,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做到。如果可以,我想一直在铁路工作” 宋朋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完成梦想 “这是老挝第一条现代化铁路,我们是第一批参与者。能为老挝出一份力,我感到很自豪” “这条铁路提供好的待遇和机遇,帮助我实现梦想和愿望,满足家庭需要”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 其中老挝段北起老中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都万象 全长400多公里,计划2021年12月建成通车 老中铁路有限公司共计划选拔600名老挝籍学员 他们未来将成为火车司机、调度员和维修人员等 将在这条新修建的铁路上 开启自己新的生活 图为2020年10月16日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罕萨小城拍摄的阿里阿巴德市场。(新华社发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在巴基斯坦的罕萨小城 阿里阿巴德市场夜晚灯火通明、熙熙攘攘 23岁的乌丁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手工制品店 随着罕萨旅游经济的发展,城里的商铺和宾馆越开越多,乌丁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游客变多了,我的生意变好了,阿里阿巴德市场也越建越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门前贯穿整个市场的喀喇昆仑公路,因为好的道路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起这条巴北部地区唯一的对外经济生命线 2010年,罕萨阿达巴德地区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截断山下的罕萨河,形成一个20多公里长的堰塞湖,淹没了山下的喀喇昆仑公路 中国路桥对原有路段进行改线设计,在群山间凿出5条总长7公里的隧道 中巴友谊路在2015年又重新贯通 曾给当地民众带来极大不便的堰塞湖如今已成为一处“网红”景点 多家酒店沿湖而建 吸引游客饱览湖光山色 “在我眼里,喀喇昆仑公路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巴中两国建设者在地质条件如此复杂的地区修成了这条公路,极大促进了罕萨旅游业的发展” 堰塞湖畔一家酒店的经理纳西尔说: “尽管10月已到旅游淡季,但罕萨河谷的缤纷秋色仍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我们酒店现在24间房每天都客满,有时一天还要回绝好几位客人。我们明年计划再建6间湖畔小屋,我们对罕萨旅游业的未来很有信心” 中巴友谊在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下愈发深厚 7月底,由中国路桥承建的走廊项目喀喇昆仑公路二期(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全线通车 将中巴友谊路向南延伸 在这条“致富路”上,越来越多的人憧憬着更好的明天 图为2020年9月24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中国技术专家与棉农交流滴灌种植经验。(新华社发 扎法尔摄) 10月,在盛产棉花的“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 棉花争相吐絮,棉株上伏桃满腰、秋桃盖顶,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54岁的棉花种植能手阿卜杜拉·贝克马托夫充满喜悦 今年初,来自中国的棉花膜下滴灌高效种植技术在他家的棉田落地开花 贝克马托夫在180公顷棉花地上使用了新技术 “中国的技术在各方面都显示出了优势,与传统的棉花种植方法相比,总成本降低了40%至50%” 贝克马托夫说,最重要的是,新技术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由于长期采用粗放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过去十年里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总量减少了12%,今年较2019年又减少了15% 中国的滴灌技术让处于发展瓶颈的当地棉农有了新办法 在滴灌等技术的支持下,棉花种植潜力将进一步提升 贝克马托夫对身边的中方技术专家竖起大拇指: “你们辛苦了,明年我家的棉花地全部都上中国滴灌技术!” 记者:谢琳 视频:袁悦 参与记者:毛鹏飞、章建华、李浩、刘天、蔡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