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土专家”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发展时间:2023-10-17 10月12日,村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晾晒糯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罗京来摄) 新华社贵阳10月17日电(记者郑明鸿、骆飞)金秋时节,正在地里收割稻谷的杨代军,接到了孟加拉国达卡市农业发展公司一家制种基地负责人马舒打来的跨国视频电话。 “杨师傅,根据你教授的技术,我们今年第二季杂交水稻又丰收了,特别感谢。”电话接通后,马舒连连挥手向杨代军致意。他站在田埂上,周围是达卡市境内一望无际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 年近60岁的杨代军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一名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员,也是当地群众眼中的“土专家”。岑巩县是中国“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早在1976年就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研究,目前共培养出了300余名农民技术员,杨代军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2007年,受中国湖南一家农业公司委托,杨代军带领11名“土专家”前往孟加拉国,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实地考察了孟加拉国的农业环境后,他认为,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中国不同,不能完全照搬中国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需要制定一套适合当地的技术。 为此,杨代军和同行的“土专家”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记录水稻长势与变化,晚上与大家一起商量、调整种植管理方案。 为打破因语言、文化、技术等差异形成的交流“瓶颈”,通俗易懂地向当地农业技术员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杨代军等人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将不同时段的制种关键步骤画成示意图,并请翻译用孟加拉语标注。 “当时虽然工作条件比较简陋,也很辛苦,但大家心无旁骛,一心就想如何尽快向当地技术员传授水稻制种技术。”杨代军说。 孟加拉国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员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一站,通过杨代军等“土专家”接力服务,一套为当地量身定制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被越来越多农民接受。目前,孟加拉国的水稻产量从原来的每亩100多公斤,提升到了650多公斤。 看到技术服务带来的变化,曾多次到孟加拉国教授技术的岑巩县农技人员杨秀刚倍感欣慰。2018年,杨秀刚还应邀前往尼日利亚吉加瓦州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天气炎热、蚊虫肆虐、饮食不习惯……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他退缩,他凭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业务技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 近年来,杨代军等20多名岑巩县“土专家”曾先后去到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等1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授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农业。 “我大半辈子精力都用在了杂交水稻制种上,我最骄傲的是把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带到了国外。”杨代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