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跑全球 惠及世界:图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时间:2024-03-28 经过亿万年的沉积转化 依赖阳光生长的植物和动物 变成了煤炭和石油 成为近现代人类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能源来源 在黑龙江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电站,电站设施与附近的抽油机相映成趣(2023年9月19日摄)。 过去的数千年间 人类以不同形式开发利用着太阳的能量 如今,太阳辐射正以更直接的形式转化为电能 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 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电站一景(2023年9月19日摄)。 “向阳而生”的光伏发电 可持续发展前景光明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光伏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光伏及储能产业展上,人们参观隆基绿能的展台(2024年3月18日摄)。 此间,中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回首这些年,中国光伏产业 由“跟跑”“并跑”向“领跑” 持续推动发电技术创新 提升全产业链技术水平 这是在阿联酋迪拜拍摄的上海电气迪拜光热光伏复合项目(2022年8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位于阿联酋迪拜的700MW光热和250MW光伏复合项目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包,装机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助力阿联酋实现清洁能源目标。 作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具有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 伴随着本世纪初海外市场 一系列补贴政策的出台 中国光伏行业规模快速扩张 随后,全球经济危机与海外市场政策调整 国内规范扶持行业发展与 “双碳”目标提出等关键因素 推动着光伏行业的持续发展 2013年5月1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观者在2013上海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上了解可直接用于建筑材料的陶瓷瓦太阳能光伏产品。 2013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若干配套措施 此后,多个部门出台了近百项推动国内市场扩大的支持政策 以及规范光伏行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在政策暖风下,我国光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4300万千瓦 跃居全球首位,并蝉联至今 工人在冀北电网辖区内的秦皇岛市隔河头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工地施工(2015年10月28日摄)。 作为反映光伏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 “度电成本”一直都是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 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降幅明显 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空中俯瞰浙江省慈溪市鸿禧能源有限公司接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光伏电站(2017年5月25日摄)。 时至今日 在规模、成本、技术、产业链和应用示范方面 我国绿色新能源产业均体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已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 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 这是在位于西安的隆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厂拍摄的进行刻蚀工序的硅片(2022年3月25日摄)。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 去年出口突破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29.9% 出口前景的明朗 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提质升级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的东营大海科林光电有限公司智能化太阳能组件生产车间,工人在调试设备,生产出口的光伏组件(2023年2月24日摄)。 2023年5月30日,在德国北部施瓦岑贝克小镇,当地居民查看家中安装好的中国产太阳能设备。 我国也积极推动绿色能源技术、经验“走出去” 鼓励各国制定基于国家自主贡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通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 不断为世界输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 中古双方施工人员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市郊的展览中心园区的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内工作(2013年11月3日摄)。 在埃及 本班光伏产业园18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是埃及首个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光伏发电项目 在埃及南部阿斯旺,一名男子在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本班光伏产业园186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上工作(2019年3月18日摄)。 在乌兹别克斯坦 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口专列 助力当地新能源项目建设 可提供24亿度清洁能源 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口专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准备发车(2023年8月3日摄)。 在孟加拉国 由中企投资建设的迈门辛光伏项目 投入运营以来为当地累计发电约3亿千瓦 这是在孟加拉国迈门辛拍摄的光伏电站(2024年2月17日摄)。 在泰国 中企承建的泰国乌汶叻水面漂浮光伏电站 是泰国电力局第一个集水面光伏、清洁水电、 高效储能系统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于一体的 示范性电站工程项目 这是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国际合作有限公司承包建设的泰国孔敬府乌汶叻水面漂浮光伏电站(2024年3月5日摄)。 多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组织 积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 携手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一座座光伏电站从无到有 越来越多共建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梦想被照亮 这是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的宾博市拍摄的中非共和国首座光伏电站——萨卡伊光伏电站(2022年6月2日摄)。这一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总承包的项目极大缓解了首都班吉的用电难,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今天的中国 正向“新”而行、向“新”而进 我国多地推出了对空间高效集约利用的复合模式和跨界模式 统筹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在浙江省桐乡市河山镇,一名渔民驾驶小船穿行在铺设了光伏发电板的鱼塘中(2015年6月30日摄)。这是浙江省首个“渔光互补”水上光伏电站。“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不但不额外占用耕地,还极大地提高水面资源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土地的产出率,能对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这是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拍摄的三峡新能源格尔木500MW领跑者项目的太阳能电池组件(2019年10月31日摄)。该项目在建设中着力突破传统投资、技术、用地等制约因素,探索更适合国内平价上网的工程建设和技术实施方案。 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电站(2023年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作为中国石油首个水面光伏项目,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电站自2022年并网发电以来运行平稳,年均发电2750万千瓦时,全部由油田负荷自行消纳,为油田“清洁充电”。 这是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张营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园里的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9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该项目位于鲁西南采煤沉陷区,通过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开发模式,以绿色能源带动采煤沉陷区“阳光”转型。 这是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王堂南村拍摄的龙虎山光伏电站(2024年3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当地以“农光互补”模式为乡村振兴谋发展,改良沙质盐碱地,在光伏板下搭大棚,建起了光伏蔬菜基地。 中国光伏行业 从技术、市场、设备“三头在外” 发展到如今 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生产制造、产业链完善程度领跑世界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已从最初追梦的种子 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大树 并将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海外 谱写中国绿色能源的世界篇章 参与记者:王建威张誉东杨世尧 徐昱邵瑞任鹏飞刘彬邹竞一 林昊吴刚郭绪雷蒲晓旭 赖鑫琳刘云杰艾哈迈德·戈马 编辑:谢秀栋 邹广萍 石枫 荣浩 新华社摄影部 制作 |